两年前的一部对越自卫反击战回忆录《生死二十八天》非常火,吸引了一大批军事历史爱好者的关注。书中有一位军1号首长多次出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这位1号首长是谁呢?他就是时任解放军广州军区陆军第41军军长张序登。
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亲自搭乘坦克冲锋陷阵的解放军正军级领导干部有两位,一位是广州军区第41军军长张序登,另一位是广州军区第42军代政委勋励,堪称贾勇先登,发扬了人民解放军高级干部靠前指挥的光荣传统。开战初期时,东线高平战场打得非常艰难。特别是第41军方向,多支穿插部队都已弹尽粮绝,正面主攻部队反复与越军胶着激战,后方交通运输线又屡遭越军特工袭击,形势颇为险恶。关键时刻,第41军军长张序登亲自乘坦克深入一线险地,沉着指挥,激励将士们英勇杀敌,终于扭转危局。据说当时被围困并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打算的指战员都含着热泪高喊:“张军长来了,我们有救了!”这一位人物,这一段历史,值得好好书写一笔。
张序登,1925年生于山东荣成邱家镇邱家村。由于家庭贫苦,张序登只上了三年学就不得不中途辍学,离家外出当了学徒工,在文登县一所小学过起了半工半读的生活。因为遇到了身为地下党的好老师,张序登小小年纪就接受了革命教育。1942年2月,17岁的张序登参加了八路军,在文登县环海区中队当了一名战士,很快投入了与日军的反扫荡作战。因为在战斗中表现勇敢,他被提拔为文登县独立营副班长。张序登随部队先后参加了解放文登、荣成、威海等战斗,模范遵守纪律,战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嘉奖,相继升任班长、副排长、营部政治干事、东海3团团部副指导员等职。
1945年9月,张序登随部队渡海挺进东北。在三年东北解放战争中,张序登参加了三保本溪、四保临江、新开岭、鞍海、三插敌后、夏季、秋季、冬季攻势和辽沈等战役战斗,先后担任了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11师32团侦察连指导员、32团参谋处参谋、11师补充团3营副教导员和33团2营副教导员、教导员等职。后随部队入关,参加了平津、渡江、衡宝、解放广西、粤西剿匪等战役战斗,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122师司令部作教科参谋、侦察科副科长、作战科副科长等职。1952年,华南军区组织未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团以上干部轮战锻炼,张序登被派到志愿军第12军任侦察处长,经历了朝鲜战场的战火考验。回国后,张序登被调任为第41军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后升为侦察处副处长、代处长,装甲处副处长等职,其间随部队参加了支援东山岛战斗。
1954年至1955年,他被选派到坦克兵第一学校第六期深造班学习。毕业后,被任命为第41军122师副师长。1959年,被任命为第41军122师参谋长。1962年至1963年,被选派到南京军事学院合成军队指挥系第十期学员班学习。毕业后调任为第41军121师参谋长,后相继升为121师副师长、师长等职。1968年5月,年仅43岁的张序登被任命为第41军副军长,同年10月又晋升为军长,上升速度飞快。十年运动初期,张序登率部队赴江西赣州地区制止武斗,有效实施军管,稳定了当地局势,受到了周总理的好评。张序登在军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1年,并终于迎来了他一生中指挥过的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发起时,根据广州军区的指示,以第41军配属军区炮兵第1师1个炮兵团另2个炮兵营、军区独立坦克团1个营及若干技术兵种组成北集团,从广西念井、平孟方向出击,协同南集团第42军实施钳形合围,于3-5天内各个歼灭高平及其以北地区的越南守军。第41军担任军区的右翼突击集团,第一步以军主力沿念井、通农、高平方向直插班庄、扣屯地区,攻歼班庄地区守敌,构成对内对外正面,阻击外区越军增援,会同友邻部队,完成对高平地区越军的合围。同时以一部兵力向朔江和茶灵地区之敌进攻,从正面牵制高平的越军主力;第二步在友邻部队协同下,围歼高平地区的越军,尔后由西向东卷击,各个歼灭茶灵、重庆地区之敌。与南集团第42军的战斗分界线是:沿广渊、高平、班庄的相连之线,线上各点除广渊外,均属第41军作战地域。
率领第41军抵达广西中越边境后,张序登和政委刘占荣立即组织部队展开临战训练和政治思想动员,同时带领军机关人员秘密到边境前沿勘察地形、敌情,回来后又组织全军团以上干部和司政后有关人员开会,反复进行分析,研究制订作战方案。结合勘察结果和上级通报,认识到高平地区为典型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貌,特别是北侧石山众多,群峰耸立,坡度陡峭,林草茂密,道路稀少,河溪纵横,雨多雾大。防守高平的越军主力是步兵346师,加上地方军和公安屯,正规军总兵力约1.5万人左右。另外,还有数量不详的武装民军配合作战。越军将防守的重点放在高平北面的朔江、茶灵和东面的复和方向,依托要点部署兵力,扼守主要交通线,形成了以永备工事和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环形防御,并有一定纵深。
根据广州军区的作战意图、通报和侦察到的当面敌情、地形,张序登、刘占荣和加强第41军指挥的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欧致富等人确定了集中兵力,勇猛穿插,断敌后路,分割围歼,清剿残敌的作战方针。在具体部署上,左翼以123师368团配属4个炮兵营从龙邦向茶灵方向进攻,牵制越军346师,并进一步打通茶灵至高平公路;中路以122师配属军坦克团1个营从平孟、孟麻向朔江之敌实施正面进攻,一天之内歼灭朔江地区越军,尔后向安乐、河安方向推进;右翼为主要突击方向,集中主力121师、123师(欠368团)、军坦克团2个营及军区独立坦克团1个营,绕过越军346师的防御正面,沿念井、莫隆、通农实施穿插进攻。到达通农后,先头121师继续插向班庄,歼灭守敌,形成对内对外正面,其后跟进的123师转向安乐、河安、高平方向进攻,抢占扣屯,阻敌增援,最后协同南集团第42军合拢包围圈,全歼高平之敌。
从事后来看,从广州军区到北集团的作战意图、作战方案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盲目的乐观情绪。从边境到高平,地图上的直线距离约40多公里,根据解放战争年代的大兵团作战经验用兵,计划部队当天就能穿插到位,3-5天可全部解决战斗。而实际上战区沿途山地纵横,丛林茂密,少数几条主要道路都在群山峡谷中蜿蜒穿行,实地距离要乘上2倍都不止。越军本土作战,熟悉地形,作战经验丰富,擅长拦路设伏和游击袭扰,初次交手一时无从把握其作战特点,按规定时限解决战斗本就非常困难。加上异国战场民情特殊,一旦后勤乏力则筹措给养困难,更是加大了作战难度。
从作战方案本身来看,设计得非常精密,环环相扣,然而一旦有一个环节衔接不上,则整个方案就有落空的危险。如121师徒步向高平西侧班庄地区实施大纵深迂回,全程80公里,要求总攻发起后12小时到位。即使在平地中运动,亦须每小时行军6.7公里才能按时到位。喜欢跑步的人都知道,无任何负担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跑6.7公里也需要40分钟。而穿插部队人均负重5、60斤,要翻山越岭,穿林过河,体力消耗巨大,持续运动能力受限,后勤给养又只能跟在后边以骡马运送,非常容易掉队,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123师(欠368团)配属50余辆坦克和装甲车组成装甲步兵穿插梯队向高平以西以北推进,全程90公里,要求总攻发起后7小时到位。如在平地上,这个距离算不了什么。然而装甲车辆在山岳丛林地形上爬坡过河,本就受到很大限制,还不要说会遇到越军埋雷断路,设伏阻击,既要爬过去,也要打过去,7个小时实在是太紧张了。并且123师这一路从正面威胁高平的人马却只有2个步兵团,其中369团又是全军的预备队,本身会不会遭遇打成僵持都不好说,若还需动用预备队支援其他方向,则必会出现兵力不足的困难,削弱攻击力度;要求122师在一天之内歼灭朔江越军,迅速配合123师围逼高平,殊不知朔江号称“天险”,地形非常复杂,防守越军苦心经营,沿公路两侧设置了绵密防线,纵深十余公里,这岂是一天就能解决的战斗?一旦攻击时间迁延,既不能按时会同123师沿公路向河安、高平突击,又会加大123师受到朔江之敌侧翼威胁的危险;
123师368团向茶灵方向进攻,拦路越军是号称“决战决胜”的步兵677团和炮兵188团一部,368团兵力上不占优势,难以多路迂回,只能从正面强攻硬打,完成打通公路的任务也是非常艰巨。
综上可见,第41军的任何一路攻击部队如中途遇阻,未能按预定计划进攻到位,就会陷入兵力分散,翼侧暴露,形不成攻击矛头,从而拖累全局作战。在对作战设想乐观的背后,藏匿着难以预料的危机。张军长和第41军指战员,将面临一场艰苦卓绝的血火考验!
沈听雪的历史文集,喜欢本号文章者可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
为防万一失联,请新老朋友关注上面备用号“沈听雪之江东子弟”
谢谢大家!
悦栈佛跳墙 https://www.gzyuezhan.com/product/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