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网友为吐槽疫情写的诗,什么水平?

试药员招聘 http://qqshiyao.com

最近,各位差友还好么?有没有被疫情困扰?

看新闻,不少地方疫情仍在反复。好在由于疫苗保护,大部分都是无症状、轻症,愿各位差友都平安健康啊!

最近这段时间,在社交媒体上,除了各地确诊情况、疫情封控信息以外,还在上演一场由各国网友联袂出演的 大型生活纪实。

排队核酸的修勾镇楼

这场纪实往往没有花哨的剪辑、炫目的特效, 只有朴素直接的拍摄,走的是生活观察、平凡写实的路线。

拍摄者记录的视角、情节也各有不同,唯一相同就是他们的叙事核心:身边的疫情生活。

有人看到大白 ( 防疫人员 )乘坐塔吊挨家挨户在窗外喊话,拍摄下来,感叹工作人员的不易。

有人只是简简单单拍下了小区的封控通告,感叹又要居家办公了。

又有电脑要 “ 闹鬼 ” 了

有人则是听到防疫人员将《 大话西游 》中的经典片段,改编成喊话以后,会心一笑。

跟着后面拍摄下来,就成了一次有趣的疫情影像。

镜头同样也对准了参与核酸检测的人们身上。

由于大家积极参与新冠围剿行动,有些检测点排队动辄 2、3 个小时,很容易让人失去耐心。

排着排着可能就不自觉就靠拢、扎堆,忘了一米的安全间距。

本着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的心,大家各出妙招,唤醒大家安全排队的意识。

有人祭出 物理外挂。

说一米就一米

有的物理外挂甚至是两用的,一来保持距离,二来锻炼身体。

有的没有外挂,但我想他们在这个片刻回忆起了童年的快乐。

小橙,跳一跳呀小橙

有人用镜头记录了核酸检测点,在这里,出现最多的,也许是表情包。

做过核酸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表情不是出于恶搞,而是为了提高核酸检测采样效率。

图像,并不是这次纪实的唯一载体。

除了镜头下的纪实, 前阵子,网友们还通过文字整出了一波 “ 文疫复兴 ”。

最初是一位网友 @K,在豆瓣动态中模仿卡夫卡的经典作品《 变形记 》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 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小区被封了。

随后,网友们被这场文学之火点燃,或是模仿文学作品,或是改写经典电影台词,基于疫情这一大背景下挥洒才华。

最先出现的,也是一批朴实直接的改编,利用直白的叙述,让某个生活场景跃然眼前。

比如, @众和晨晖仿写了《 南方与北方 》:

“ 你们住在哪里?我想我们一定住得很近,因为我们经常在核酸检测时遇到。”

@苏张张 仿写了王小波的《 沉默的大多数 》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对我说:请戴好口罩。

@负暄 仿写了村上春树的《 海边的卡夫卡 》

不久,你睡了。—觉醒来,你将成为隔离区的一部分。

有人另辟蹊径,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瞬间就把这次创作拔高了一层。

网友 @丁小云,仿写的李白的《 赠汪伦 》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对岸已封城。

以及,王之涣的《 凉州词 》

春风不度玉门关,因为春风没核酸

王昌龄的《 芙蓉楼 》

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测核酸

在这些文字之中, 你可以感受到,你的生活,我的生活,都一样,都被新冠不停安排。

有人选择用直白的叙述手法记叙某个生活场景和日常的感叹,也有人试图在直白的记叙中,参杂一些思考。

网友 @子不语 将茨威格的《 断头王后 》里的名言稍稍改动,就成了一句佳作。

那时他还年轻,不知道隔离期的所有馈赠,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某网友从卡尔维诺的《 看不见的城市 》想到了自由,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绿码的哲思。

“ 如果有一天我集齐了所有的绿码 ” ,他问马可波罗, “ 是不是就可以真正拥有我的自由呢? “ 威尼斯人回答说: “ 汗王,别这样想,到了那一天,你只是许多绿码中的一个绿码罢了。”

网友 @Jasmine 则在哲思中添加了一份虚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健康码上多了个日期,很久以前是绿码就行,后来要 72 小时核酸,再后来是 48 小时,现在要 24 小时,我开始怀疑,在疫情之下,还有什么核酸是是不会过期的?

@vikin 仿写了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不但有趣味性拉满,而且对现实还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 每逢你想要摘下口罩的时候, ” 他对我说, “ 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是绿码。 ”

没戴好口罩的错误示范

除了这些极度写实的文字,还有一些带有艺术加工,甚至字句之间带点浪漫的改写。

网友 @荔子的浪漫 源自塞林格的《 破碎故事之心 》,要世超来说,弹窗的红码可比清晨六点的吻让人 “ 惊喜 ” 多了。。。

有人认为爱情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许真是这样的,莱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觉得爱是惊喜又弹窗的红码。

网友 @Double Liar 贴近了海子的《 日记 》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绿码,我只想你。

网友 @Hey Lloyd 畅想到了鲈鱼和鸫鸟,想到了仿契诃夫《 醋栗 》。

一生中哪怕只钩到过一次鲈鱼或者在秋天见到一次鸫鸟南飞,那么,他从此就已不能称为城里人了,一直到死他都会对这种不用戴口罩的生活魂牵梦绕。

豆瓣网友 @鹿川鸟 仿写了张枣的《 镜中 》

只要想起一生中做过的核酸,喉头便长出了棉签。

豆瓣网友 @蒹葭的浪漫 源自《 洛丽塔 》

健康码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自由,我的灵魂。健一康一码;双唇微启,再略略张大,最后完全打开:健 - 康 - 码。

从用镜头画面记录,到看似散漫,充满调侃的 “ 疫情文学 ”,疫情之下,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和感受就这样被互联网保存。

有人赞许这其中人们的乐观,有人则反对这些文字背后透露出的调侃气息。

但在世超看来,乐观或调侃,并不代表期待苦难继续,也不代表遗忘了正不受昼夜辛勤工作的人们。

如今,我们的生活因为疫情翻天覆地,我们疏远了远方的朋友,放弃了过年回家的机会,把想去的地方忘在脑后。

但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短暂的忘记这一切。

我们分享人们为了对抗新冠做的可爱行为,就像疫情没有把你我分隔。我们用文字与调侃对这操蛋的疫情比出一个中指,仿佛很快我们就会战胜它。

千百年后,如果有人通过互联网这个 “ 老古董 ” 来研究新冠这几年,他可以从这里管中窥豹,了解最真实的疫情生活。

而不是一脸懵逼的,看人们发着喂鳄鱼的视频,调侃 “ 像极了核酸检测的我 ”,摸不着头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