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高清电影网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 https://www.2345dy.org
1950年春天的一个深夜,北京西长安街的一栋琉璃瓦大楼里,依然灯火通明。
一位身材不高、目光冷峻的解放军将领,正对着一副太平洋及远东作战地图,陷入长久的沉思。
他,就是共和国十大开国大将之首——粟裕。
时任对台作战总指挥的他,刚刚接到组织下达的攻台的命令。
但是经过再三思考,他终于下决心向军委报告:此役关系重大,我们对攻台作战,如无绝对把握,宁愿再推迟一些时间。
正是这个超常谨慎的决定,让解放台湾成了他后半生最大的心愿。
尽管戎马一生的他,最终带着遗憾走了,但是这位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和无尽的精神财富。
借鉴诺曼底的成功经验
1970年6月,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接到一个重要的指示:
国防部副部长粟裕将军,在访问完刚果共和国后,将率领中国军事代表团,在法国停留三天,望使馆做好接待工作。
一行人抵达巴黎的当天晚上,驻法大使黄镇便询问粟裕将军:第二天是去参观马奇诺防线,还是诺曼底登陆场呢?
粟裕不假思索地说:去参观诺曼底登陆场。
所谓诺曼底登陆,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加拿大等多国盟军,在法国西线战场,对德军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
当时,288万盟军如潮水般涌入法国,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第二战场,它也因此成为西方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一场战役。
第二天,在韩开合武官的陪同下,粟裕一行人驱车4个小时,来到了诺曼底登陆遗址。
一路上,粟裕将军不停地询问韩武官:盟军用了多少架飞机?多少艘舰船?多少辆坦克?先后历时多少天?
好在韩武官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给粟裕做了详细的介绍。
反过来,粟裕则给在场所有人,分析了诺曼底登陆的时间选择、地点战术、战略意义等等,精彩的分析让大家都听的津津有味。
到了目的地之后,粟裕一边参观,一边向法国专家讲解员提了四个问题:
1、人工港为什么能支持近300万盟军通过?
2、盟军建造人工港用了多少个水泥墩?
3、水泥墩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4、人工港在漂浮的同时,是如何准确定位的?
刚刚还自豪感满满的法国专家,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如果你觉得粟裕将军是故作高深,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粟裕是真的想搞明白这些细节上的东西。
之后三天,他带着大家将人工港仔细丈量了一个遍,把所有的数据都记在了一个小本本上。
而他这么做的目的,其实是准备用诺曼底的成功经验,为日后收复台湾做准备。
苦心孤诣毁于一旦
那么粟裕将军,为什么时刻心心念念地要收复台湾呢?
因为他曾经承担过,比所有人都重的历史使命。
1949年6月,上海解放,毛主席继续把目光投向了台湾。
经过慎重考虑,他认为战神粟裕是领兵的最佳人选,于是任命他为解放台湾的总指挥。
粟裕领命之初,攻台形势对大陆非常有利,当时,蒋介石把30万大军分别驻扎在了台湾、海南岛和舟山。
粟裕对这种排兵布阵非常“满意”,你越是分兵把守,越容易被解放军击破,只要台湾拿下了,海南和舟山便势如破竹了。
原本粟裕已经准备好20万大军进行演练,计划也已经在上报审批过程中了。
结果蒋介石很快觉察到了台湾本岛兵力太弱,饥不择食地把目光投向了日本,决定花重金招募2万名日本雇佣兵。
当时,日本兵的顽强、凶悍和技战术举世闻名,粟裕评价他们的战斗力时,居然用了1≈3的算式比例。
这样一来,计划内的20万大军就有点不够用了,于是粟裕将兵力增加到了50万人。
可这时候,蒋介石也做出了调整,他彻底放弃了舟山的防守,将兵力全部撤回了台湾,玩儿了一把丢车保帅。
增兵易,增船难,粟裕仔细一算,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必须在四五个小时之内,让15万大军成功登陆。
但当时国内的运输能力,还达不到这个地步。
思虑再三,他向中央军委做出了推迟攻台的打算。
毕竟是远隔大海,一旦失败,那就是全军覆没,他绝不会做知险而上、险中求胜的事情。
然而,就在粟裕绞尽脑汁准备好详细的攻台方案时,局势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变数:朝鲜战争爆发了,攻台计划无限期延迟。
老将军临海长叹,不能成功登陆台湾,将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当时,毛主席将粟裕列为领导抗美援朝的第一人选,但是粟裕拒绝了。
因为脑内残留着三块弹片,他长期被严重的头疼病折磨着,为了谋划攻打台湾,他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支撑着。
而这个精神支柱一朝坍塌,他真的很难再承担另一场艰难的战争了。
想必他内心的痛苦,丝毫不亚于肉体的疼痛。
战神无法释怀的遗憾
时隔八年,已经鬓发染白霜的粟裕将军,终于迎来了一次对台实施打击的机会。
1958年,中东局势紧张,世界和平面临巨大威胁,而美国依然支持国民党骚扰大陆沿海地区。
蒋介石以为反攻大陆的时机已到,于7月17日对外宣布:台湾、澎湖、金门、马祖海陆空三军,全线进入“紧急戒备状态”。
为了粉碎蒋介石的野心,7月18日,毛主席下达了炮击金门的决定。
当年粟裕的攻台计划,这时候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了,但是,这位对解放台湾有着深刻执念的将军,依然希望能在战争中重燃期望。
但粟裕将军依然认为,想打赢这场战争,有六七分胜算不可以,有八九分胜算也不可以,必须要有十分把握才行。
所以在这次的战术讨论中,粟裕最关心的,还是双方大炮的数量和质量。
听到大陆和台湾详细的力量对比之后,粟裕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再调大炮去,从全国调,立即调,火炮数量不超出金门50%,这仗宁肯推迟……”
粟裕大将在对台、对金用兵问题上,永远是慎之又慎。
后来,很多总参谋部的老将军都说,对台慎重用兵,不似粟总风格,又恰恰是他的风格。
拿破仑曾说:“懂得战争基本规律的人,可以做将军;但也懂得战争特殊规律的人,才是聪明的将军。”
粟裕,就是那个能看到台海战争特殊性的人。
而这一次,面对三军将士,他反复强调说:
“这次炮击封锁金门岛,是毛主席的战略决策,海军、空军、炮兵参战部队,都要无条件地服从指挥,要打就打,要停就停,令行禁止。”
他不求名不求利,只求像个真正的将军一样,去认真打好每一场战争。
最终,炮轰金门粉碎了美国妄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但也暂时放弃了收复金门和马祖,待时机成熟再“一揽子解决”。
金门之战结束后,粟裕大将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兼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但是那个未了的心愿,始终是悬在他心头的一柄利剑,时刻提醒他要向前、向前。
这个在战争年代叱咤疆场的常胜将军,已经将军事当作了自己终身的职业。
没有人比他更想赢得战场的胜利,但他依然能让理智超越情感,让冷静战胜欲望,他永远无愧于“战神”的称号!
.END.
【文|池鸿】
【编辑|毛毛雨】
【排版|毛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