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跌跌不休” 多重举措探寻破局之道

电影投资 https://www.touzitop.com/

  猪肉价格是事关“菜篮子”的重大民生问题,保障猪肉市场供应和价格平稳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按照传统习惯,国庆节之后,尤其是元旦春节期间是我国猪肉的消费旺季。但据记者日前多方走访了解,今年的猪价出现了旺季不旺的市场行情,价格持续走低,一度跌到每斤10元以下。

  猪肉价格大幅下跌,虽然可以让更多老百姓“大口吃肉”,但换一个角度,不少养殖户却也因此陷入亏损乃至严重亏损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价格异常下降也不利于生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如何既能让老百姓在吃得起肉,又能让养殖场户赚得了钱,还要做好稳价保供,符合经济社会市场发展规律?这是摆在生猪产业和相关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1月8日,我国首个畜牧期货品种和活体交割品种生猪期货在大商所挂牌上市一周年。生猪期货上市一年来,总体运行平稳,引发市场各方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

  生猪期货是否能够助力和保障产业抵抗价格波动风险、保障养殖户收益?记者为此进行了多方调研和采访。

  旺季不旺

  养殖户频现亏损

  记者梳理了解到,2021年1月份的猪价延续2020年高位水平,基本稳定在36元/公斤左右。但是从1月下旬开始,受局地猪病及疫情影响,叠加部分大型养殖企业提前出栏,以及生猪产能逐步恢复,带来2021年生猪出栏量逐月增加,猪价开始一路下行。

  直到进入10月,猪价开始反弹,11月底,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从10月初最低10.1元/公斤涨至18.4元/公斤,累计涨幅82.1%。然而,进入12月以后,行情再次出现下跌。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1年12月27日至2022年1月2日期间,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17.63元/公斤,环比下降1.1%,同比下降50.7%;1月11日,国内生猪均价为15.4元/公斤,环比下跌接近15%,同比下跌超50%。

  业内人士认为,猪价主要是受供求关系影响。从生猪供应端来看,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最新生猪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末,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296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4.8%,环比下降1.2%,同比增长4.7%。也就是说,目前生猪产能尽管有所下滑,生产仍在惯性增长。

  按照季节惯例,春节之前很多养殖户会集中出栏,这些都使得生猪市场整体供应出现偏松,养殖户短期内扭亏难度还比较大。

  在市场供应宽松并且价格剧烈波动并一路下探的情况下,猪肉消费端表现如何?近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某农贸市场,一位猪肉摊主告诉记者,11月前后因为人们灌制腊肠等需要,出现短暂的猪肉消费高峰,之后就明显消费不足,尽管最近猪肉价格越来越便宜了。

  整体来看,市场生猪出栏压力仍存,而消费端则由于今年高峰期出现提前开启、分批进行的特点,导致“旺季不旺”,失去集中消费的优势,猪价处于弱势调整状态。

  不仅在现货市场,在期货市场,生猪期货近期合约均呈现震荡回落走势。方正中期期货生猪期货研究员侯芝芳告诉记者,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上游产能延续高位水平;二是季节性消费旺季提振进入尾声。

  “像我们这样规模不大的养殖户,刨除养殖成本,现在每头猪均亏损在200元以上。”一位小规模养殖户跟记者谈起,他准备春节前再观望一阵后考虑是否继续出栏。

  调控非朝夕

  猪价近期或将持续走低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猪价市场调节过程中,出现合理波动是正常的。但如果市场价格大起大落,养殖户大赔大赚,会直接影响老百姓餐桌的质量,给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害,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加强产业调控,尽量避免因猪价的大起大落给消费者和养殖户带来不利影响,也是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主体一直努力的方向。

  2021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通过猪粮比价、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等关键指标建立预警和收储机制,抑制猪肉价格过分涨跌,保护养殖端和消费者利益;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猪肉储备调节作为关键抓手,对生猪及猪肉价格坚持“调高”与“调低”并重。

  2个月后,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完善生猪稳产保供综合应急体系、持续推进生猪产业现代化的意见措施。

  9月底,农业农村部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将相关调控政策措施具体化。从生产环节入手,以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为生猪产能核心调控指标,关口前移,锚定正常存栏水平,预调早调微调,稳固基础生产能力。与此同时,国家还多次启动收储,稳定市场预期。

  一系列举措填补了生产端逆周期精准调控的政策空白,为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工具。

  不过,所有的政策调控都需要一个实施过程才能逐步取得成效,而短期内的猪肉价格,多方预测或仍会出现低迷。

  记者了解到,在生猪产能恢复后,市场价格低迷使部分养殖户陷入亏损状态;一些地方政策出现反复,困扰生猪产业发展的产能大幅波动问题,市场还望得到根本破解。

  “生猪价格将持续偏弱运行,养殖盈利下降,抑制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近日预测。

  针对猪价以及生猪期货的后期走势,侯芝芳分析认为,生猪期货近期合约或继续寻底走势。这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产能收缩并不明显;二是人们的健康饮食观念以及禽肉、牛羊肉替代对猪肉消费的影响较为明显,当前的生猪消费淡季很有可能会进一步放大消费弱预期,因此在市场不出现其他变化的前提下,生猪期货近期合约面临宽松预期的施压。

  “对于2022年猪价,仍需留意阶段性价格下跌过度、去产能化过快时潜在政策干预对价格的影响。”中原期货研究院院长李娜告诉记者。

  用好期货工具

  多重保障促稳价保供

  生猪期货上市之后,恰逢我国生猪现货市场下行周期,成为部分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众多养殖户尤其是大型养殖企业积极参与期货套保,通过期货市场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根据大商所提供数据,截至2022年1月7日,生猪期货累计成交量616.69万手,成交额1.74万亿元,日均持仓6.08万手,LH2019和LH2111两个合约共交割54手。全业务流程成功完成闭环,相关规则制度及流程设计得到了市场的全面检验。

  业内人士认为,一年来,生猪期货为现货市场提供了良好的价格指引,基本形成了“产业逐步参与,价格发现与套期保值功能逐步发挥”的格局,有效助力此轮价格下跌风险中产业风险的规避,推动了我国生猪产业稳价保供,在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粮集团高度关注生猪期货的推出和运行。”中粮家佳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国金对记者表示,自生猪期货推出后,中粮家佳康就根据自身养殖情况积极参与,通过卖出套保规避经营风险,生猪期货在应对生猪价格大幅波动方面意义重大。

  在江国金看来,上市这一年是生猪期货扎实起步的一年,相信后续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套保,生猪期货市场总体规模和功能发挥将有很大成长空间。

  和中粮家佳康公司一样,不少大型上市企业,比如牧原公司,也是从一开始就积极参与生猪期货。据了解,目前大商所共有近2600多家单位客户(不含资管、特殊法人户)参与期货交易和交割,90余家养殖企业申请了套期保值资格,大型养殖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的态势基本形成。对于在我国数量占比众多的中小养殖户来说,生猪“保险+期货”模式也逐渐纳入其日常经营管理之中。

  在凉山州布拖县,华西期货和平安财险联合开展了生猪“保险+期货”项目,为当地36户生猪养殖户、2880头猪提供保障,赔付金额约115.5万元,赔付率约334%。

  “没想到能给那么多赔付款,要不然今年要亏损了。” 布拖县养殖户说。

  值得关注的是,在生猪保险方面,《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生猪政策性保险,深入推进生猪养殖保险,开展并扩大生猪收入保险等举措。在此背景下,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和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近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保险服务三农高质量发展。这其中,就包括促进猪牛羊等畜禽生产平稳发展等具体任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充足风险保障。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政策完全落地见效还需要一定时间,统筹运用各种手段措施,最终是要形成上下联动、高效有力的调控合力,在避免生猪产能过度集中或淘汰的同时,又能让养殖场户吃下“定心丸”,从而避免猪肉价格大起大落、力保民生,促进生猪市场稳健可持续运行。

(文章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文章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