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第三城之争:为何更看好经济、人口双落后的南京而非杭州?

影视投资 https://www.touzitop.com/

提到区域经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长三角经济圈。

以2021年前三季度的GDP为例,长三角对全国GDP占比已经进一步提高至24.5%。

作为我国最发达、最成熟也是最有潜力的经济圈,长三角的表现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不过,我们今天不聊长三角整体,而是聊其中的两座城市。

既不是区域老大上海,也不是“最强地级市”老二的苏州,而是三四名的杭州、南京。

两座城市的标签非常明显:

南京作为一个长期在苏州“阴影”下且存在感较低的省会城市,实际上其经济实力并不弱,比如截至去年三季度,南京实现了连续11个季度GDP增速8%以上,位列东部GDP过万亿元城市首位;

杭州则借助互联网大潮,以阿里为代表的企业蓬勃发展,打造了杭州的数字、金融科技城市的新标签。

数据上,杭州领先于南京,理所应当称之为长三角第三城,但为何我们反而看好落后的南京呢?

先看两个数据。

2020年GDP和七普人口数据:

杭州,1.61万亿元、常住人口1193万人;

南京,1.48万亿元、常住人口931万人。

杭州经济总量领先了南京1300亿元左右,常住人口则多出了260万人左右。

按说,这是个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常住人口上的差距可不是短期内能缩小的,而人口一定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优势之一。

除此之外,南京的糟糕情况还远不止这些:

杭州的辖区面积是1.68万平方公里,而南京仅仅只有0.68万平方公里。

一个面积更大、人口更多、经济规模总量更高的杭州怎么看都比南京有优势。

但这组数据我们也可以这么解读:

杭州用了近南京2.5倍的面积创造出的GDP仅比南京高了1300亿元,而且还是在比南京多出260万人口基础下才完成的。

有人说,深圳面积更小,创造出来的价值更高,可别忘了深圳有的政策和区位优势远非其他城市能比拟的,但城市地位和区位上,杭州与南京并没有太多差异。

更小的可发展空间、更少的人口,这样的南京难道真的没机会了?

比起杭州在省内的地位,南京似乎要羡慕了。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没有杭州那样集省内宠爱于一身的南京,现在有了新法宝。

去年正式获批的南京都市圈,被明确由江苏、安徽两省共建,安徽更是贡献出自己的两位得力干将:滁州和马鞍山。

正如前面所说,南京面积小还缺人,但没关系,小伙伴们拉进来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了。

当城际铁路通向滁州、马鞍山的那一刻,也就预示着人口和面积不再是束缚南京发展的短板。

人口少又如何,行政面积小又如何,南京用都市圈解决了这些客观难题。

于此同时,南京的教育资源也很雄厚。

比起杭州孤单单的一所浙江大学,南京双一流大学多达12所之多,是仅次于北京(29所)、上海(13所)之后第三多的城市。

高校云集的结果则是南京在科研上的彪悍实力:

在英国《自然》杂志连续几年发布的《全球科研城市》报告中,南京在国内排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远高于杭州。

南京对于杭州的追赶一直没有停歇。

在近20年的时间里,南京一直在努力追赶。

2001年,彼时的南京GDP在城市榜单中排名仅14名,落后于武汉、成都、宁波等城市。

2003年,南京反超武汉;

2004年,南京反超成都;

2005年,南京反超宁波,升至第11名。

但此后,南京不仅未进步,甚至退步了。

顶峰的3年后也就是2008年,南京已经跌至第15名。

二次追击后,终于在2011年重新回到第11名,自2013年开始南京将第11名的位置一直保持到2019年。

这段时间,南京甚至有了一个“十强守门员”的称号,一方面说明十强的竞争的激烈,另一方面也是南京在积蓄力量。

2020年,南京终于成功跻身十强,赶超的对象是天津。

顺便提一下,南京也是十强中唯一一个常住人口不足1000万的城市,实属不易。

那杭州去哪了?

这二十年中,杭州一直稳坐前十强中。

我们依稀的记得,老美高喊制造业要回归美国,为何?

难道是互联网和金融不香么?

倒也不是,而是制造业更稳、更持久,至少不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这可能也是杭州与南京两座城市的本质区别。

比起杭州的互联网基因,制造业、信息产业给南京植入了更多的是科研基因。

如果说这些是城市自身属性的话,城市所处的小圈子也会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BUFF。

同为长三角经济圈的两座城市,除了共同的属性外,杭州仅且仅是浙江的杭州,可南京的背后可是有江苏和安徽两省。

当“徽京”从民间变为官方正式的“江苏、安徽共同建设”,南京的底气显然比杭州要足的多。

或许,我们很快会看到南京在GDP上对杭州反超,哪怕其常住人口依然大幅落后于杭州。

读后点赞、月入百万!

我是@财经朱八戒,欢迎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