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警戒2尤里复仇 https://www.hongjing520.com/
文/学乃身之宝
渴望他人的认同和接纳,是每个人的需求,也是很多人力求精进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甚至完美的原因之一。
但是,很多人或许会有这样的感受:
和看起来完美无缺的人在一起,心里会不舒服。因为他们会感觉自己没有价值,地位低下,甚至惭愧。
这么说,并不是要我们不求上进,而是想说,真实的你比完美的你,更能拉近你与他人的距离。
也就是说,真正的亲近,来源于真实和坦诚。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
1.保护策略,让我们不再真实
我们要承认,整个人类世界的运作都遵循着“渴望被认可的原理,这导致人们不得不穿起保护自己的外衣,用来掩饰自己的缺点,而这可以称为“保护策略”。
很多人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极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更美、更有力、更有钱,或者干脆变得“与众不同”。
但这样做的同时,他们会拼命掩饰自己的缺点,变得不再真实,或者部分不真实。
就像那些在人际关系中总是试图展现自己优秀或成功一面的人,他们特别害怕别人看到自己不足或缺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自己的自恋,即维护自己好的形象,但可以预见的是,没有人喜欢这样的人,不喜欢的原因不仅仅是他们的自吹自擂,更多的是他们不真实。
正如德国著名心理医生斯蒂芬妮·斯蒂尔在《突围原生家庭》中说的:
“保护策略就像一层壳,在躲避和隐藏中,让我们丧失了真诚和真实。正如攻击和反击不会让人变得亲近一样,保护策略也不会。”
可见,保护策略,让我们很难与人建立亲近的关系。
2.感知扭曲,让人无法做自己
前面说了,保护策略会阻碍我们和他人构建深度关系,而人又渴望拥有好的关系,那么,为什么有人“明知故犯”呢?
答案是,他们的感知扭曲了。
也就是说,善用保护策略的人,他们从小接收到的认知是这样的——“我一定要变得优秀,才有人爱“、”我一定要很成功,才能得到别人的赞美”。
比如,从小很少被父母肯定的孩子,或一直得到的都是有条件的爱的孩子,他们从小就习惯了“证明”自己,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小时候害怕的是父母,长大后害怕的是身边的人),而这其实是感知扭曲。
感知扭曲,又叫糨糊心理,就是将童年的经历和感受粘连到现在发生的事情上,分不清哪些是过去,哪些是现在,这不可避免地会张冠李戴,歪曲事实。
比如,别人无意中说的一句话,有人会理解为恶意中伤,或者挑衅;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会解读为一种嘲笑和侮辱,这就是感知扭曲,进而处于焦虑不安中。还有前面说的一直极力“证明”自己的人,他们就是忘记了,现在和他们相处的人,并不是当年的父母,未必像父母那样给予他们有条件的爱。
可见,感知扭曲,让一个人无法做真实的自己。
3.自我反省,露出真实的自我
其实,任何人都没办法逃脱感知扭曲的影响,因为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带着原生家庭的伤害(因为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来修正。
自我反省,就是认清自己的过程,而一个人越能认清自己,就越没有必要戴上保护的外壳,躲避这个世界,他表现得越真实,人际关系就越融洽,越能更好地和他人相处。
只是露出真实自我的过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跳出自己,观察自己。
自我反省,需要我们从当局者的角度,转换到观察者的角度。
从当局者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看到外面的世界,却看不到自己,而一个从观察者角度来看的人,却能从外面看到自身。
就像前面说的总是想“证明”自己很优秀的人,就是因为他总是站在当局者的角度,相信自己感受到的、看到的,以及想到的所有东西,认为自己的思考和情绪都是正确的(他们笃定自己优秀,别人才有可能喜欢自己)。
当然,这个过程很可能是无意识的。
但如果他们能跳出自己,以观察者的角度去看自己,这时的改变就发生了,
因为事实和他们的解读完全有可能不同,即现在身边的人很有可能不需要他们“证明”自己,也会喜欢他们,接纳他们,这样他们就会看见那个真实的自己。
所以,斯蒂芬妮·斯蒂尔说:
“改变的基础在于,能意识到自己真实的状态,并且接受本来的样子。”
其次,把注意力放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上。
或许我们一下子很难做到以观察者的角度看待自己,这时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把转移注意力和观察自己结合起来。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退后一步,不去感受自己内心发生的事情,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外面的世界,去感受身边发生的事情,把目光放在自己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上,站在一个理想的距离观察自己。
还是以前面的一直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人为例。
如果他想活出真实的自己,除了把事实和自己的解读区分开之外,还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身边发生的事,原原本本,不带任何评价地去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这样的他就极有可能看到自己其实是在使用保护策略,这样的“看见”本身就是改变。
再次,真实的你不完美,完美的你不真实。
其实,有些感知扭曲的人,只对自己那些不重要的缺点有所认识,对自己重要的或需要进一步观察的缺点放在了意识的边缘地带,甚至是意识之外,而这其实是一种逃避。
他们不敢接受真实的自己,因为他们不允许自己有缺点。
就像那种渴望通过“证明”自己优秀来获得他人肯定的人,就是只注重自己认为的好或优势,而对于自己的不足或缺点采取回避态度。
但终究是,没有完美的人,再优秀的人也是有缺点的,缺点再多的人也是有优点的。
而只有老老实实承认那些缺陷或不足,他们才能获得进步。越逃避真相,越加剧恐惧,自我越得不到发展。
真实的我们不完美,完美的我们不真实。
写在最后:
了解自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的唯一途径。
追求完美的人常常压力很大,不仅自身难以承受(对自己苛刻,很难享受生活),还会使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给别人带来压力)。
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比完美有意义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正直地做事、享受生活、和他人建立深度关系等等。
其实,一个人的好无需“证明”给别人看,因为独一无二的ta本身就是足够好的,也是值得被爱的。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