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经营报》主办、中经未来承办的“绽放·新国货——2021中国新消费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山西汾酒副总经理常建伟出席并围绕“‘新国货’消费大时代”进行分享。常建伟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逐渐出现在各种服饰、化妆品、食品、酒类这些消费品上面的时候,我们清晰地看到,在以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背景下,独特的圈层文化消费模式正在形成,“国货热”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崛起,更是中国情怀、中国自信的彰显。“新国货”就是要彰显中国文化魅力,引领中国制造创新,传承中国工匠精神,激发中国品牌巨大潜力。
“新国货”要充分
释放文化的魅力元素
作为中国名酒的杰出代表,汾酒有着悠久的酿造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清香品质,一瓶汾清酒,半部华夏史。
1460多年前:北齐武成帝高湛写给康舒王高孝瑜的一封信中,有这么一段话:“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这封信中就提到了汾清酒,也就是今天的汾酒;
12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杜牧在《清明》诗中写道,“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从此“杏花村”酒家喻户晓;
1915年:山西高粱汾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国品牌白酒中唯一的甲等大奖章;
1949年:汾酒和竹叶青酒成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国宴用酒。
新时期汾酒基于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充分发挥瓷器、书法、水墨画、篆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卓越品质和文化底蕴,融合新时代文化元素,成为“新国货”典型代表,被誉为“中国白酒产业的奠基者,传承中国白酒文化的火炬手,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见证中国白酒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是“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酒魂”。
“新国货”要用
品质之舟稳住潮流之势
近几年来汾酒在白酒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这和汾酒的优质品质打造分不开。早在十年前,汾酒就提出了建立优质原粮基地的战略,“测天下吉壤为我所种,汇天下好粮为我所用”,如今汾酒在全国的原粮种植规模已经突破100万亩,除了大本营山西,还从吉林、甘肃、内蒙古、张家口等自然条件突出的优质产区构建汾酒专用酿造粮食种植基地。
“从田间到餐桌”每一颗粮食都实现了绿色健康、优质、可追溯的汾酒特质。从一颗高粱种植到一瓶汾酒上市,要经过一个庞大的监控体系,包括36个大环节监控、183个质量控制点检测,同时还要满足2182项企业内控标准。汾酒真正实现了高于国际、严于国内的食品安全企业内控标准,和为“高品质生活代言”的产品理念构建。
“新国货”要用
新管理保障产能新动力
为了适应时代需求,充分发挥先进制度优势,汾酒从2016年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取得巨大成功。
改革聚焦“三大短板”,突出以改革促转型,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实现了“三个变革”:
一是动力变革,强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破除“一股独大”的经营体制;
二是效率变革,强力推进契约化管理,破除“行政干预”的管理机制;
三是质量变革,强力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破除“计划指令”的营销模式。
汾酒董事长李秋喜说,“改变企业,就是改变一种观念;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一种思想;塑造企业,就是塑造一种文化”。三年多来,汾酒励精图治,齐心协力,背水一战,从内打破传统管理思维,终实现跨越式成长。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72.57亿元,净利润48.79亿元,同比增长95.13%,改革红利逐步释放,汾酒跑出了新时期加速度。
为“新国货”恒久绽放
贡献汾酒力量
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高涨,媒体也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各级政府也在积极推动,“新国货”势力正式兴起。这也标志着国内消费品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中国制造已经进军全球中高端产业链,“中国速度”正在向“中国质量”转变。
对于企业来说,“新”要不断变化,“国”要筑稳根基。产品、理念、个性、技术等基本构成元素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引领“新国货”新风尚,让“新国货”消费热成为常态。
在未来,山西汾酒将会继续在自身品牌价值、市场拓展、原粮种植、产品定位、国际化发展方面下功夫,努力将汾酒做得更大、更强、更优,把汾酒建设成为世界卓越文化名酒,把竹叶青酒建设成为世界著名养生名酒,把杏花村酒建设成为最受老百姓喜爱的“民酒”。让世界看到汾酒力量、中国力量,开启“国潮”引领“国际潮”的新征程。
来源:中外酒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