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的花园拍张黑白照,就知道它究竟美不美

全网营销 http://www.qilongyingxiao.com

荷兰园艺大师Piet Oudolf(皮特·奥多夫)的私人花园。

Piet Oudolf的私人花园

其实,跟着好看图片逛花园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探究园艺大师造园的秘密,以期自己能窥得一星半点。

这篇你会看到,花园的终极奥义,还是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一岁一枯荣,每个季节都应该有其自己的景观,而不是强行营造一个雷同的四季。而一个好的花园,核心还不是一些观赏性的花花草草,而是,必须要有能撑住整个花园骨架的结构性植物。

看完Oudolf的私人花园,我们会简单梳理一下西方园林的历史。

讲一个道理:园林,一直都是一个时期文化价值在空间形式上的体现。如果你懂了这个,你就会懂跟自己家里有关的一个道理:家的背后是一个人讲述自己的价值和故事。

结构性植物是关键

方法嘛,是有的。那就是:结构性植物。

在秋冬季节,繁花凋谢,但由于结构性植物的存在,花园仍不失美丽

初学者容易被缤纷的花朵和果实吸引,但那些都是浮云。一个花园的段位高低,八成靠的是结构,而不是颜色。当然大部分忽悠只能跟你讲颜色,那当然是因为结构很难,而他们压根儿不懂~

结构性植物在花园里,至少要占据三成以上的比例。

这么做是为了照顾非花期的效果。毕竟一年中大部分日子不是花期,就像一个长久的关系大部分日子不会是蜜月。没有结构性植物作为骨架来支撑,花期一过立马完蛋。即使能做到四季轮流开花,也还是缺乏层次。可是,一旦结构性植物用得出色,效果立刻升级。

花园景色(秋季)

叶片阔大的鹿角漆树,与笔直细长丛生的羽毛芦苇草。深秋时节漆树火红的叶子增色不少。然而关键并不在于色彩,而在于两者都有鲜明的形态,并且形成了对比。因此,即便是在没有开花和红叶的季节,效果依然颇有可观。

相信你们都还记得上次的方法:判定一个花园的结构是否过关,有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拍照,转为黑白。

还拿同样的景致做例子,去色之后,形态依然鲜明好看,这,就是佳作。

蓝花马鞭草和金黄色的凤尾蓍,颜色的对比是第一个层次,细长的花穗和扁平的花穗对比,是第二个层次;当花凋谢之后,马鞭草的叶片和凤尾蓍的叶片,和背景中高大的乔木,又能形成第三个层次……

这又是另一个奇妙的例子。

花园景色

这片花圃里,最吸引目光的,肯定是前景中前胡淡黄绿色的伞状花序同粉紫色的细长的茎秆。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它们同背景中毛绒绒的发草和毛蕊花,形成了高差和对照。而细长的茎秆又使得前胡不仅不会阻挡视线,反而会丰富视觉层次。花谢了之后,由于鲜明的结构尚存,这片花圃相比花期也并不逊色。

花期过后,前胡鲜明的结构依然能与背景中的毛蕊花和毛茸茸的发草形成对照。

尊重四季的变化

Piet Oudolf(皮特·奥多夫)花园特别尊重四季的变化。

传统英国花园,习惯于在观赏性较低的秋冬季节,把凋谢的植物去掉,或者换成另一批具有冬季观赏价值的品种————比如观果实的植物。Oudolf从来不会这样做,他喜欢保留植物的种穗和枯枝,保持它们“在秋冬季节该有的样子,自然而然的样子”。

花园景色

园中的硬叶蓝刺头到了秋天,花已经凋谢,但是球形的种穗被保留了下来。右侧藜芦的花也落了,留下细长直立的种穗,布满密褶的叶片开始微微泛黄。这些鲜明的形态,在浅色的背景和远处的天空衬托下,倒像某种剪影,充满秋意。为了免于过分萧索,前景中用了抱茎蓼来提亮整个画面,此刻正顶着纤细的白色花穗,在这个逆光的瞬间,被照成半透明。

花园景色

还是蓝刺头。在深秋的晨雾里,挂着晶莹的蛛丝。四下静谧安宁,安然地等待入冬。有什么比这样的景致,更能诉说秋天呢?相比之下,一到秋冬,就嫌戏不够,凋残的统统去掉,种上新的,务必维持所谓的“完美”,反而落俗。

花园景色

看这堆芯菊粉色的花瓣落尽后,留下膨起的棕色种穗。棕色在花园中,并不是常见的颜色,但此处和蓝色藿香的细长花穗对比,多么别致。棕色,才是Oudolf花园中最独特的颜色。

花园景色

这是又一个运用棕色的例子。金黄色的日本麦氏草,和毛绒绒的发草,火红的柳枝稷形成一个渐变的背景,衬托前景中依然凋谢但形态鲜明的棕色藜芦。

隆冬 种穗和枯枝上堆积的雪

野趣看完了,大师的园子也逛完了,然而这和我有半毛钱关系吗?

我知道有人会说的,看个大师的家,本来是为了找点灵感,最好能找到点线索来决定自己家该装修成啥样。可是看这个大师的园子,关我什么事?毕竟大部分人没有豪宅,更别提花园了。

但是!思维方式永远比直接的答案有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觉得写东西不应该是一个托儿在那里全篇忽悠这个好啊,你快买吧。而希望是一个专业人员告诉大家有用的方法,什么是好的,尽管这个“好”表面上可能和你无关,但那些最好的东西,本质是什么。它们如何与你产生关联?

当我们看一个花园的时候,看到的究竟是什么呢?如果简单地看一下园林史的话……

中世纪修道院的花园长这样,四边围合,与外界隔绝。但这是形式上的。本质上讲,它是某种禁欲、隔绝、苦修、冥想的宗教教义,在空间上的表达。

米兰近郊帕维亚修道院的花园,是这类园林的典型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台地花园和几何对称图案开始运用,花园变成半开放式的空间,不再与外部完全隔绝。这和宗教禁锢松动,理性的回归有很大的关系,是这种思想在空间上的体现。

这是侧视角远眺美迪奇别墅,已经和经院哲学影响下的中世纪花园非常不同

如果说巴洛克几何园是宗教集权的体现,那么更趋自然的英式自然范儿,也是浪漫主义在园林空间中体现。

斯托花园,英式自然园典型

再往后,我们写过的米勒花园,则是将巴洛克几何元素,以现代语汇还魂,是现代主义简约,在空间中的表达。

纽约高线公园

想必你也会发现,园林,一直都是一个时期文化价值在空间形式上的体现。它长什么样,和它所在时代的文化价值是有联系的,而不是简单的一树一花,一草一木。

明白了这一点再回来看纽约高线公园,你会理解为什么Oudolf的设计是大师级的,是好的,因为他借这种“荒野自然感”,唤起了这条铁轨在工业时代的记忆,也在当时的改造中,表达了后工业时代的文化价值。这个设计爆红之后,我见过很多拙劣的模仿甚至是抄袭。形式上的抄袭太容易了,但对于文化价值的理解和通过设计语汇的表达,才是好设计的关键。

如此说来,想要一个真正好的设计,就不能指望可以偷懒,可以把脑子放在一边不用,对一个现成的答案照抄。并非每个人都是大师,但每个对美善有所追求的人都应该诚心正意地学习。

学习经典的意义在于理解那些经历时间考验的,在人类审美中高频重复的作品,它们的共同之处,并设法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家居当中。

因为一个人的家居设计,也不是一堆用品,本质上是这一户人家文化价值的表达——你怎样花钱,选什么样的东西,其实都代表着主人的状态和趣味,都在讲你自己的故事。

我们觉得某个人的家有艺术气息,或者一看就是单身汉,或者有暴发户气息,为什么?不是那些物品,而是选择这一系列物品背后的驱动力,家居的背后是一个人讲述自己的价值和故事。

行至花园的另一侧尽头,是一栋二层楼的房子,那是Oudolf夫妇的研发实验室。育种育苗、观察研究、实验开发,对外交流,都在这里进行,也出售一些稀有的植物种子。

研发实验室,花园景色

因为Oudolf 不爱墨守陈规,总是把野生的品种引入自己的苗圃,在整个生长周期里,观察新品种的习性、观赏性和侵入性。等确定一切稳妥,就在下一次设计里大胆试用。比如上文提到的鹿角漆树,本来不是园艺植物。Oudolf把它们从野外引入花园,控制其高度和侵入性,效果令人惊艳。

近年来,他和太太在这里开发了上百个园艺新变种,其中有一种鼠尾草,紫色茎秆上缀满天蓝的小花,全株笔直向上,花期极长,Oudolf以太太的名字命名了这个新育种,叫作"亲爱的安佳"(Salvia x sylvestris 'Dear Anja')。

“安佳”新育种

我一直希望能有机会故地重游,在那件实验室里淘些稀有品种的种子回来。

那则“永久关闭“的消息让我失落了很久。但是每次看到这个实验室,看到那些千奇百怪的新品种,我会从心底里认为,关闭是对的。大师不是常在聚光灯下,而是常在实验室中。我们生活品质的真正提高,不是靠知道一两个冷门的、高大上的花园作背景自拍,而是实实在在投入时间和努力,学到思维的方法、操作的知识和技艺。

(文章来源 伽罗生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